在中外文学史中,父子关系早已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与平静慈爱温情脉脉的母子关系相比,父子关系则更显辽阔与深邃。父爱如山,山山不同;母爱如水,涓涓相通。年少不懂父爱深,懂时已成中年人。在全新作品《通往父亲之路》中,著名作家叶兆言聚焦中国式父子关系,以其六十余载生命体验,首度直面、致敬和反思父辈。在叶兆言看来,每个人都想走近自己的父亲,但走近父亲的结果无非两种,有时越想走近,走得越近,却仿佛越不堪。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

叶兆言新书分享:中国式父子关系是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近日,叶兆言在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与《通往父亲之路》插画作者、著名文画人赵蘅女士,《乔家的儿女》原著作者、编剧未夕,以及南京大学青年学者陆远,一起讨论了什么是中国式父子关系,与读者们共同探秘了这份有时近在眼前,却又难以靠近,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相当于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

  《通往父亲之路》出版后,引起如果从影视角度来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视连续剧,用很多集来说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体量;另一种则是电影,《通往父亲之路》就相当于一部电影,在两个小时之内把故事讲完,这样一个体量读者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

  写作这部小说,他坦言道,一方面是为这本书以后的长篇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对上世纪80年代的美好回忆。“那时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写的都是中篇。写这部中篇,有对自己青年时代开始写作时的一种很亲切的回忆。”

  很多报道都为这部小说贴上了“中国式父子关系”的标签。叶兆言在采访中也曾提及,这的确是一部关于“父子关系”的小说。但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创作的时候更多考虑的还是作品的叙事方式与读者的阅读体验。

叶兆言新书分享:中国式父子关系是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希望能写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说一些不一样的话,写一些不一样的关系,我想得更多的还是‘不一样’这三个字。这是我作为写书人最初的愿望。”

  《通往父亲之路》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故事。主人公张左出生不久,父母即因情感不和分开,母亲再嫁父亲另娶,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养,其父张希夷是外公魏仁的得意弟子,二人虽无血亲但志趣相投,堪称精神上的父子。魏仁、张希夷、张左三代人,是父子或师徒,有恩亲,也有离合与疏近。时光流转,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但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有时候走得越近,感觉越远。《通往父亲之路》所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阅读是带我们用最小的成本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在主持人陆远看来,这本书讲的是近代中国100多年以来三代甚至四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叶老师选了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视角,他从几代知识分子相互之间父子关系的角度,来把这样一个非常私密的情感从这样一个小的切口入手,来谈整个大的时代的变迁。”

  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陆远认为本书除了父子关系,还有一条线讲夫妻跟父子之间的关系。“这本书张左的爸爸后来离婚了,妈妈也离婚了,后来两个人又再次有了婚姻,张左也离婚了。”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让他想到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的一个观点:中国人的主轴是父子轴,就是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要重要。

  “叶老师启发了我们,阅读其实是带我们用最小的成本去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你每读一个故事,可能你接触到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叶兆言新书分享:中国式父子关系是人世间最为复杂幽微的情感

  父母热爱的文学和母亲没有学成的艺术,都留在我的血液里

  谈及此次为《通往父亲之路》做插图,赵蘅直陈与妈妈杨苡的鼓励离不开:“她说叶兆言是南京最好的作家,你一定要给他画。”做出决定后,赵蘅开始做功课:把书熟读,做了人物表,还做了笔记,做了分析。“南方的晒霉,那个年代的邮递员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我都经历过。包括全家福也有意思,因为我的儿子娶了美国太太,我有一个混血孙子。”与本书主人公接近的成长年代、相似的成长背景,也令赵蘅自然把握本书情感氛围,精准还原了时代场景,让插图更具历史感与真实感。

  赵蘅每年都要从北京赶回南京为母亲过生日,交稿时间临近的时候,恰逢母亲杨苡102岁的生日,母亲主动劝赵蘅别回来,“一定要把这个活好好完成,一定要言而有信”。参加这次活动,母亲也格外重视,“我母亲和姨妈是读着叶圣陶的寓言长大的,她说我们家和叶家这两代人应该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关系。”

  赵蘅是著名翻译家赵瑞蕻、杨苡夫妇之女,与叶兆言均为文化世家出身。同为“名人之后”,二人却有着相异的心态。“像我这样一个人到哪儿都做孙子真的很尴尬,40多年写了很多东西,我个人一直最想摆脱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但这样的身份也让叶兆言“不太容易骄傲,确实很难得意和满足”。与叶兆言的烦恼不同,赵蘅则认为父母热爱的文学和母亲没有学成的艺术,都留在她的血液里头了。父亲赵瑞蕻毕业于西南联大,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但是在女儿赵蘅眼中,爸爸迂腐,天真,胆小,但他努力,永远坐在书桌前用功,是一个绝对的好爸爸,他特别爱孩子,还鼓励女儿写作。“我又在他们的鼓励下这么走,但是现在我走出了我自己。”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需要主动承担

  年少不懂父爱深,懂时已成中年人。《通往父亲之路》也让同在南京的作家、编剧未夕(本名杨筱艳)触动颇深。去年未夕原著且担任编剧的电视剧《乔家的儿女》备受关注,里边一个极为自私不顾儿女的父亲乔祖望更是令很多观众恨得牙根发痒。未夕从写作者的角度提供了一个理解作品的思路,她认为乔祖望与《通往父亲之路》中的父亲张希夷二人,都是不想做父亲的人,张希夷就是一个永远的精神上的儿子。“对于他来说,可能通往父亲的道路是一个永远的死胡同。”为什么张希夷能够和他的岳父魏仁处得很好,本质上他是一个怕麻烦、不想承担的人。“就像乔祖望一样,他根本上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物,他自私自利,怕那种负担,儿女是你生命的延续这是没错,可是这是一个好重好重的担子。”

  未夕希望大家读这本书,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你很难想象父亲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很难想象他们恋爱、结婚的场景。可能在很多人的感觉当中我的父母生下来就是父母,他生下来就是这样的年纪,生下来就是一家子。”她认为,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会有完全不同的相处模式。

  谈到与自己父亲的关系,未夕更为动容。因为父亲年轻时工作繁忙,常年出差,未夕与他关系非常隔膜,但是当父亲年老,俩人开始莫名地亲切起来,父亲为女儿出书骄傲,会用给她发信息,甚至会因为女儿没有及时告知自己是否回家而坐立不安。她深有感触地讲道:“什么叫中国式的父女关系、父子关系?有的时候那是一种不能言说的伤痛。”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有一段佳话。《通往父亲之路》封面由青年设计师朱砂设计,而朱砂则是叶兆言老友朱新建之子,叶兆言第一本小说的封面是朱新建设计的,而他第一篇带插图的小说则是朱砂设计的。“这个封面很有意思,一个台阶,黑和白,通往父亲之路,你觉得你是想往上走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父子关系。”这些奇妙的相遇都凝聚在了这本小书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