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文 | 缓缓君首发 | 缓缓说我现在是个准爸爸了(根据预产期,9月份我就要做爸爸了),慢慢有点开始带入到父亲这个角色,所以有些新闻会让我感到非常愤怒!但愤怒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科学的育儿方式,来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本文会通过梳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波折,给出一些建议。也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本文的科学依据参考自这本书。014月18日,有网友爆料称,一名新手妈妈在参加了某婴儿“睡眠引导”训练营后,按课程要求让3个月大的宝宝独自在房间内“解锁趴睡”。期间,宝宝大声哭喊。该新手妈妈在课程群内表示自己“着急死了”,“好怕她(宝宝)闷到”,并询问“这个哭声是不是要去帮她翻过来”。在群友安抚她“问题不大”后,该新手妈妈一直未进宝宝房间进行确认,甚至一度向群友表示自己的宝宝已“解锁”趴睡技能。直到一个小时之后,该新手妈妈去房间内打算给宝宝喂奶时才发现,自己的宝宝已经嘴唇发紫,没了呼吸。4月19日,涉事机构“芝士小馄饨”在其官方微博和发表声明称,当事人未完全按照趴睡训练注意事项进行操作,且事件发生时,双方已结束咨询服务达15日。此外,他们“经各方渠道“了解到,不幸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并非趴睡导致的窒息。至于详细情况,他们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角度,不再做详细声明。对于在该事件中“捏造传播不实信息”的,他们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士一切法律责任。言下之意,这个事他们一点责任都没有。真的是如此吗?根据天眼查的资料,该机构的运营公司为上海昶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经营范围很杂,包括文化传播、市场营销、翻译、留学中介、技术开发等多项服务。该机构一直到2020年3月才添加了“健康咨询服务”和“母婴用品零售”两项经营项目。他们是否具备提供婴儿生长发育诊断和保健服务的资质是存疑的。目前,上海市金山区市场监管局已介入调查此事。此外,即便资质没问题,他们宣传的育儿理念也是错误的。该机构自称是原汁原味美式育儿理念,还获得了美国ARC育儿权威认证。但根据《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建议:健康的婴儿应该尽量仰卧(背部平躺),因为这种睡姿对婴幼儿最为安全。让婴幼儿仰卧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综合症”的风险,而婴儿猝死综合症是美国1岁以下婴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所以美国儿科协会(AAP)及主流育儿专家都建议1岁以下的婴儿尽量仰卧睡觉,这对半岁以内的婴儿更为重要。让小月龄宝宝快速解锁趴睡,真的会有风险!02如果只是训练趴睡,这起悲剧其实还是有机会避免的。因为这个宝宝在遇难前,以“哭“的方式向母亲发出了求救信号。但坏就坏在,这家育儿机构还鼓吹“不是大哭就不干预”。这夺走了宝宝获救的最后一丝希望。这种做法绝不是孤例。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参加过该训练营的多位家长都反映,孩子哭的时候如果他们进到房间去照看宝宝,就会被老师批评,说他们“执行力不强”,“拖孩子后腿”。“有孩子大哭半个小时,老师一直说孩子是在努力睡过去,让家长不要干扰他们。”(截图来自@红星新闻)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哭声免疫法”,但这种育儿方法是违背科学的,在美国已经臭名昭著。这家机构不仅在推广这种错误的育儿方法,甚至还走向了极端。根据家长提供的聊天截图,有一个叫“狗子”妈妈的团队育儿师,在群里发过一张孩子被烧伤的照片。该育儿师声称,在自己孩子被烫伤后,她仍然让孩子一个人睡觉,任由宝宝一直哭,她坚持不去安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给家长“洗脑”,简直就如同邪教一样。接下来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哭声免疫法”是违反科学的,是极坏的一种育儿方式。03大概是在十年前,国内就开始流传起美国人带孩子的一些“绝招”,其中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孩子哭闹的时候千万不要抱,抱了他会形成依赖。也就是所谓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这种观点有“理论”依据依据吗?还真的有。它出自心理学的一个流派,叫做“行为主义”,该流派的的奠基人叫做约翰·华生。在此之前,传统心理学以“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占主导,其核心观点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于无意识的本能和童年期压抑的内心冲突。但是约翰·华生通过那个臭名昭著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让行为主义学派在上世纪20年代-50年代间处于心理学界的统治地位。小阿尔伯特是个9个月大的孤儿,其出生后就一直留在医院。之后被华生看中,让其成为了自己的实验对象。实验第一步:华生的团队先是把小白鼠、兔子、狗、面具和白色羊绒棉等动物和物品,一样一样拿到小阿尔伯特面前。然后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小阿尔伯特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会去主动接近它们,触摸它们。也就是说,小阿尔伯特原本并不会因为这些毛茸茸的动物和物品感到害怕。实验第二步:华生的团队试着在小阿尔伯特的身边用铁锤敲击铁棒来发出巨大的声响。这个时候小阿尔伯特会表现得非常恐惧,还会因为受到惊吓而大哭。由此可确定,因巨大声响而产生的恐惧反应,是无需学习就会发生的,属于“无条件刺激”。实验第三步:华生的团队把小白鼠再次放到小阿尔伯特的面前,然后等着小阿尔伯特正要伸手去抚摸小白鼠时,突然在他的身后敲击铁棒,发出让他感到恐惧的巨大声响。小阿尔伯特被吓坏了,开始哭了起来。这样的操作分两周时间重复了7次。也彻底改变了小阿尔伯特。在那之后,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哪怕不再出现铁棒的声音,只是看到小白鼠,他就会嚎啕大哭,然后转过身去,拼命向前爬,甚至差点从实验室的桌子上摔下去。至此,研究人员也确定了一点,那就是恐惧这种情绪反应,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即建立条件反射。而且这种后天习得的情绪还会发生“泛化”,当研究人员把小白鼠换成狗、兔子、棉花甚至是圣诞老人的面具之后,小阿尔伯特依然会表现出恐惧。毛茸茸的、尤其是白色的毛茸茸的东西,都会让他感到害怕。更悲剧的是,这项研究本该进行矫正实验,但很可惜的是,在矫正实验进行之前,小阿尔伯尔特就被人领养了。他后天究竟怎么样了?这种特殊的恐惧是否会伴随他的一生?这些谜题,至今仍没有答案(有一种传言是,小阿尔伯特在6岁时夭折了)。华生将这一研究写成了论文,这让他声名大噪,也让他臭名远扬。因为这个实验严重违反了道德操守,华生可能祸害了小阿尔伯特的一生。但华生也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人的情绪反应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就像建立条件反射那样。从此,行为主义学派统治心理学界30年。1928年,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把他的观点应用到了育儿领域。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即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要避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哭声免疫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都是该理论体系下的产物。华生甚至声称,他可以把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培养成任何类型的特殊职业,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是乞丐和小偷。华生本人也亲身实践了这一理论。但是,结果非常悲剧。华生的3个孩子,终其一生都饱受心理问题的折磨。大儿子在30多岁的时候自杀了,二女儿酒精成瘾并多次尝试自杀,小儿子一直在外流浪,靠华生的接济活着。这种悲剧甚至影响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和其母亲一样,酒精成瘾,时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陷入了悲剧。同样陷入悲剧的,还有千千万万听信了这一理论的美国家庭。因为这一方法训练出了大量有心理创伤的孩子。当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洛公布了自己“猴子实验”的研究报告后,有一名妇女跑到他的跟前说:“我现在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我就像是那只铁丝母猴。”04在小阿尔伯特的实验之后,科学伦理开始受到学界的重视,后续的心理学实验往往采用的是动物实验。而恒河猴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为93.7%,并且其婴儿期的反应和人类极为相似,所以亨利·哈洛选中了恒河猴进行实验。在研究中,哈洛发现幼猴对铺在笼子底部的棉花垫有着独特的依恋。每当研究人员把垫子拿去清洗时,幼猴就会表现得非常生气和烦躁,并且这种依恋在刚出生的第一天就会表现出来。“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的笼子里,即便它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长成长。把布垫放进去之后,幼猴就会变得更健康,看起来也更满足和快乐。”显然,除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外,这些幼猴还有一些特殊的需要。为了验证这一点,哈洛设计了两种“替代性母猴”,一种由铁丝网制成,并提供恒温(铁丝母猴),另一种由木头制成并在外面包裹毛绒织物(绒布母猴)。哈洛把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照组实验,其中一半把喂奶装置装在铁丝母猴身上,另一半把喂奶装置装在绒布母猴身上。如果按照华生的“行为主义学派”,谁给喂奶,那么幼猴就应该会亲近谁(有奶就是娘?)。然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把喂奶装置安装在铁丝母猴身上,还是绒布母猴身上,幼猴绝大多数时间,都会抱住绒布母猴,哪怕它们无法喂养幼猴。在那个由铁丝母猴喂奶的实验组中,幼猴只有在需要吃奶的时候才会迫于无奈离开绒布母猴,等它们一吃完奶,就会迅速返回到绒布母猴身边。这一实验证明了,幼猴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它们和母猴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依恋关系,即接触安抚。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两个对照组的幼猴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也一样,但铁丝母猴喂奶的那一组,幼猴经常会腹泻。研究人员认为,在吃奶时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抚,会让幼猴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哈洛还做了一些补充实验,也被称为“旷场实验”。他把幼猴放到一个陌生的小房间,然后在房间里放上各种各样幼猴可能会喜欢的玩具(包括积木、毯子、折纸等等)。在此基础上,哈洛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情景,分别是:

房间内有绒布母猴

房间内有铁丝母猴

房间内没有母猴

研究人员发现,当房间内有绒布母猴时,幼猴进入这个房间的第一反应是紧紧抱住绒布母猴,用身体不断得蹭母猴。这被视作是在寻求安全感的一种表现。蹭一会儿之后,幼猴会开始探索这个陌生空间,摆弄一下各种物品,然后又回到绒布母猴的怀里。过一会儿,幼猴又会开始探索,然后再回到绒布母猴怀里,往复循环。如果把房间里的绒布母猴换成铁丝母猴或者完全没有母猴会怎样?这两种情境下,幼猴的反应是一样的——它们会尖叫着从这里跑到那里,会缩成一团,会吮吸手指。会表现得非常恐惧。只有绒布母猴在的情况下,它们才会感到安心(铁丝母猴和没有母猴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个补充实验进一步证明了,母猴和幼猴间的接触安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依恋关系。当幼猴缺少了接触安抚时,会紧张,会不安,尤其当它们置身于陌生环境时,对母猴的依恋会更为激烈。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在“旷场实验”中,如果把绒布母猴先放进去,再拿走,然后再次放进去。这个时候幼猴会冲向母猴,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蹭绒布母猴,甚至开始撕咬母猴身上的绒布,但它不会再去探索房间内的东西了。也就是说,一旦失去过安全感,幼猴对安全感的需求会变得比过去更强烈,强烈到失去探索世界的欲望。哈洛认为,他的研究结果毫无疑问可以推广到人类身上。而一项基于哈洛研究的婴儿护理方式已被证明有效并获得了广泛采用,那就是针对早产儿的“袋鼠式护理”(将早产宝宝赤裸,抱直俯卧在妈妈或爸爸胸怀,再以棉被或大毛巾覆盖)。袋鼠式护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生命征象稳定、体重的增长、睡眠时间的延长等等,从而提高早产儿的存活几率。哈洛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孩子对父母(注意,是父母,并非一定要母亲,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责任)的依恋,对接触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这是它感全感的来源。你不可能通过一套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去任意塑造孩子。孩子哭泣,是对父母释放的一种信号,表达他需要父母的关注或照料。如果这种安全感在婴幼儿时期未能得到满足,可能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并伴随其一生。极端情况下,就会如华生的家族那样,祸害整整3代人(华生自己也是单亲家庭下长大的)。基于华生的理论,推出的“哭声免疫法”(认为孩子哭了不能抱,否则会让其形成依赖),是一种曾经风靡一时,最后却被发现严重有害的育儿理念。我们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个美国家庭为此付出了代价(据说华生晚年也非常后悔自己当年写的那本育儿书),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理念在美国已经被主流育儿专家所抛弃。05让人遗憾的是,在一些网红和伪专家的包装和鼓吹下,这种理念又开始在国内兴起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他们的崛起提供了便利。文章开头那个案例中那家机构——“芝士小馄饨”,被曝出就是反复通过拉人入伙拿提成,然后不断发展壮大。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拉一个人有200块提成)有学员向媒体爆料称,其育儿老师甚至有可能是早期参加培训过的学员。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但凡是脑子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放出一张孩子被烧伤的照片发到群里,以此来作为不去安抚孩子的案例。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这个组织已经具备传销甚至是邪教的特征了,其任用的育儿师本身可能已经被洗脑了。希望监管机构能够好好查一查。如果确实存在问题,请尽早取缔,别让他们再祸害其他家庭!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如此轻信这样的组织,轻信群里的导师和群友?甚至是轻信各大平台的那些网红?育儿是一个专业领域,这背后涉及医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等等。专业的事应该去请教专业的人。而不是去问一个你见都没见过的所谓的导师,甚至是去听那些学历很可能还不如你的网红。他们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你孩子的一生,甚至是危及孩子的生命。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为什么要轻信他们?这样对孩子负责吗?作为一个准父亲,我对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感到非常生气!为了孩子,也为了你的家庭,我由衷地建议你,要么听医生(医生身份造假可能性相对小很多)的,要么自己多去学一点育儿知识或者心理学知识。而不是去听一个无法核实身份的人给你的建议。如果你实在不会,也可以沿用老一辈的经验。那些经验可能不是科学的、最好的,但通过千百年的摸索,至少它不会很坏,至少比“哭声免疫法”那样的伪科学育儿方法要强。最后,还是想对那些想要成为父母,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人说一句:有能力的话,多学点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吧。孩子的起跑线,不是早教,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网红育儿法害死3个月宝宝_千万别再相信这些育儿伪科学!